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多個單位共同完成的“薯類主食加工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在北京舉辦科學評價會。我國是薯類食品主要生產和加工國家之一,近兩年,我國薯類主食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相應的加工技術和設備也在持續創新中。
馬鈴薯作為第四大糧食作物,不僅具有主糧的功能,更具備蔬菜的特色,大力發展薯類種植和加工業已成為我國食品工業發展新戰略。我國薯類種植面積廣,產量高。數據顯示,我國馬鈴薯種植已近9000萬畝,產馬鈴薯9500萬噸,甘薯種植8000萬畝,產甘薯9000萬噸,為薯類加工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我國薯類的加工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食品及工業加工產品,如淀粉、粉條、全粉、薯片、糕點等等,另一類是由塊根、莖、葉以及加工后的各種副產品生產的飼料。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創新,薯類食品的生產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例如在薯類制品的質構成型、三層復合壓延等工藝技術,以及薯類饅頭、面包等制備工藝技術裝備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不僅開發出多種薯類饅頭、面包、面條、米粉等主食制品,還研發出多項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等,在低損去皮、剪切破碎、生粉加工、壓延成型、擠壓膨化、高效干燥、高濕糊化、自動包裝等核心技術以及裝備方面都實現了升級。
雖然在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國薯類加工業總體還存在著加工工藝適應性差、設備耗能高、副產品利用率低、質量控制弱等問題。這就需要相關企業從升級全產業鏈層面下手,創新加工技術,提高副產品的加工利用率,減少設備的耗水耗能率,加強設備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據了解,某科研團隊于近些年深入開展薯類主食原料、產品加工及保鮮關鍵技術研發。并研發出利用護色滅酶結合微波真空干燥技術來生產薯類主食專用粉、將微波真空干燥技術與營養復配結合來生產薯渣高纖營養粉,不僅減少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還降低了薯類工業化生產中常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發生。
此外,薯類加工相關設備以及技術也在朝智能化方向發展。設備升級智能化能使得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實現低成本運營。同時,智能化帶來的柔性生產能力也將使得薯類產品的差異化生產成為可能,提高設備的加工層次和帶動能力,解決產品“量大鏈短”問題,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如今,薯類主食化加工項目已成為目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未來,薯類主食化產業將會進一擴大,而薯類食品加工技術和設備作為產業重要支柱,其市場也將進一步擴增。當前國內的薯類食品加工業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要加快創新速度,解決設備耗能高、質量控制弱等行業痛點。
我要評論